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123

科技创新启动发展加速度

蚌埠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同步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涌向淮畔明珠,汹涌的创新热潮在珠城沸腾,汇聚成创新发展的蚌埠实践。
    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市打好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先手牌,坚持产业发展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机制创新为动力、人才集聚为基础,以无形的手增强创新自觉,以创新的自觉启动调转促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培育出核心竞争力,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势能,打开了良性循环的向上向好通道。
    政策导向  点燃企业自主创新热情
    “2015年,我公司当年的研发费用投入3436.89万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5.88%;2014年这个数字是2565.89万元,占比4.5%。从今年的发展势头来看,投入还要再增加,比例还要再提高。”昨天上午,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荣胜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报表,自豪地介绍企业如何建立起前沿研究、产品开发、制作技术和试验验证的科研体系与流程,实现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创新进度与国际同步。
    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经验。而在这背后,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力度,通过无形的手坚定企业创新信心,鼓舞企业创新热情。借助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东风,我市以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方式,推动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开展。去年一年,累计帮助75家企业贷款6.5亿元。在财政支持上,我市设立了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同时探索股权投入、借转补等新型财政支持方式,聚焦科技创新,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企业科技研发的加速档。
    以昊方机电为例,去年公司获得市级补助资金195.64万元,今年企业“带轮热锻自动化技术及其核心装备的开发应用”又通过政策认定,市级先期支持资金85.65万元已经到位。“政府方向明确,所以企业愿意投入,敢于投入。”王荣胜告诉记者,仅2015年,企业就被授予发明专利10项,是国内拥有专利最多的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企业,而且专利的80%以上都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另外20%则用于前沿的技术储备,为领跑行业集聚能量。
    昊方机电是一个缩影。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去年我市投入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高新企业所得税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资金2亿余元。“政策的导向作用下,企业的研发意愿明显提高,而且效果初步显现。”采访中,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同志介绍说,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4家。经国家统计局最终审核,去年我市企业科技研发投入17.2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9.6%。与此同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7.2亿元,约占全市GDP比重2.2%,是历史最高水平。
    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蚌埠企业的高频词汇和自觉作为。
    科技创新  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的金钥匙
    作为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曾经是这座城市最自豪的名片之一。如何让蚌埠工业迎来再次辉煌?蚌埠深思熟虑后的答案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产品升级换代,进而实现企业、产业的成功转型。
    生物技术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也是更新换代迅速的产业。去年年底,中粮生化(安徽)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基因组理性设计与氨基酸生产菌种的构建课题,在3年的艰苦研究后正式结束。该课题被列入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最佳的基因组改造策略,从而大幅提升工业菌种的生产性能。如今,专利已在10万吨级生产线上应用,不仅实现节能减排12%,节粮8%,节支超过560元/吨赖氨盐酸盐产品,累计降低生产成本1.3亿元。“基因组精确设计方案在全行业推广后,每年可节约玉米消耗3.6万吨。”站在新产品生产线旁边,中粮生化一位负责人感慨说,传统产业“浴火重生”,科技创新是唯一的道路。
    帮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市委市政府不仅当好指挥官,还做好参谋官。围绕硅基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我市梳理出一批阻碍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组织攻关。去年和今年分别安排资金1470万元和1500万元,支持超薄压控式触摸屏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0.15mm极薄浮法电子玻璃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20个项目建设,扫清产业链上的技术“拦路虎”。
    有真金白银的激励,有真招实招的扶持,我市的科技创新在全省一马当先。今年上半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732件,同比增长94%。截至6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703件,位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59%。“有效发明专利是专利中含金量最高的,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科研创新水平的最直接体现,被寄予产业转型升级的厚望。”采访中,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科技在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23.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600.8亿元,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长2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2.4%,较去年底提高5.2个百分点。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遥遥领先全省平均水平,“跑赢”了自主示范区的其他两极合肥和芜湖,真正成为增长的内动力和新势能。
    再度发力  深耕自主创新样板田
    2016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合芜蚌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蚌埠来说,这是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也是科技创新路上的新起点。
    “认真分析了优劣势后,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科研平台和骨干企业,希望借助资源整合实现1+1〉2的目标。”市创新办负责人赵华友告诉记者,我市现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0家,其中国家级11家。而蚌埠的科技创新发展之所以呈现增速快、质量优的特点,与多年积累的科研力量密不可分。“通过对研发平台的统筹布局,计划到2020年全市5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采访中赵华友介绍说,未来我市将进一步向重点产业、重点平台、重点企业倾斜,加快推进硅基新材料、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基地建设,围绕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支撑。力争在电子信息显示玻璃、MEMS核心器件等优势领域再出一批行业领跑者。
    作为合芜蚌中的重要一极,我市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在人才引进上,更是舍得下力气、花本钱。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就新建3家院士工作站,引入程一凡、徐春斌等11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蚌创新创业;已安排资金3900万元支持高小平、金晓东等5支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宝贵的第一资源。”市人才办副主任崔海锋认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度不断提升,人才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借助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东风,我市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创新自主权改革、集成创新改革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力争构筑立体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谈及发展愿景,赵华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而我市还将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蚌埠,已经在路上。(记者 靳瑾)


分享到:


  • 相关文章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