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等待“去伪存真”
教育变革等待“去伪存真” 一场专家研讨会惹起的反思
“指导力”为何一跃成为教育研讨的抢手方向?明明还在研讨阶段的课题如何引领研讨?“一人一票”的民主方式能否客观评价学术效果?……中国教育学会近日发起的一场讨论,引发专家学者对教育成绩的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项贤明指出,教育范畴存在诸多真成绩与伪成绩,比方一直困扰着中国初等教育的“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在国际初等教育同行眼中,便是一个“伪成绩”,由于在国际教育界,世界一流大学“谁说了算”,无可定论。
“很多教育成绩基本没有搞清楚是真成绩和假成绩,也有很多成绩是真成绩得出假结论,因而耽搁教育变革和开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说。
在劳凯声看来,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在理论中做不到,由于素质教育需求用自在的受教育工夫来换取更为丰厚的教育资源,而以后的教育体制又无法保证充足工夫,因而真成绩就呈现了假结论,也就是一些校长说的“初中搞素质,高中搞应试”,最终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以为,以后教育变革的很多成绩仍然与教育规律南辕北辙。比方,在学术研讨范畴,完全讲民主是不契合大学管理特点的。许多学校如今采取“一人一票制”来评价学术效果,市场的逻辑、政治的逻辑、管理的逻辑都带进大学,但学术效果一定要尊重学术专家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教育规律却被无视了。
北京教育迷信研讨院研讨员耿申以为,近年来教育研讨范畴新词迭出,人才学、班主任学、学校学等都是一时冒出来又“不了了之”,阐明教育实际体系一直不结实,容易被伪成绩冲击,形成对理论进程的搅扰。
“发生伪命题、伪结论的基本缘由,还是缺乏实事求是的迷信肉体。”项贤明指出,很多研讨者对基层不理解,其研讨进程往往就是设计调查询卷,鲜有实地调研,经过数据作结论往往会望文生义,或用本国的东西解释中国的成绩。
此外,项贤明还以为,中国整个知识界缺乏独立肉体与自在思想,一方面是随声附和,甚至官云亦云;另一方面是缺乏迷信民主的决策机制。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学会作为国度级教育研讨平台,发起此次讨论,希望能去伪存真,发生教育本身真正有价值的概念,为教育变革明白思绪、厘清方向。
青岛翻译公司推荐阅读
- 相关文章
- 翻译界人才断层现象及MTI教育之我见 (2013-2-17 14:21:23)
- 青岛培训类手册书籍翻译 (2013-2-17 13:16:51)
- 如何选择好的青岛翻译公司 (2013-2-16 21:41:43)
-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外文版发行 (2013-2-16 21:21:9)
- 周总理翻译采访摘要 (2013-2-14 14:47:13)
- 关于我所谓的英文的语言原型 (2013-2-14 14:38:6)
- 黄灿然:给未来的译者——谈翻译的十个条件 (2013-2-14 11:27:7)
- 恶搞翻译搞笑版经典台词 (2013-2-5 20:30:45)
- 再见,蒂莫西•盖特纳 (2013-1-25 0:35:50)
- 《小王子》30年后重译已被翻译成250 种语言 (2013-1-25 0:27:9)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