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迁徙的脚步何时停止?
蚌埠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人社局局长孟祥光和市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杨桓,一上班就直奔中科电力、今上显示等几家重点企业。“算上节后离职的、被辞退的,还有储备人才,粗略估计用工缺口在5000人以上。”一天的行程结束后,杨桓有些忧心忡忡:“去年全市的用工缺口大概在1.2万到1.5万人左右,今年可能还会再增加,预计上半年用工缺口在2万人。”
缺工,如今已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偶然现象,而是许多企业的常态。曾经的劳动力输出地,如今已需要劳动力输入。如何留住农民工迁徙的步伐,继而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成为蚌埠的新市民,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缺工!缺工!
2月4日,节后首场招聘会上,中科电力的展台前始终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为了这场招聘会,企业可谓空前重视:不仅人力资源、销售、生产等部门的负责人悉数到场,甚至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李文浩也坐镇现场。招聘实行现场面试,初试合格下午就去参观厂房,办理体检手续。录用过程从以前的15天,颠覆性地缩短到了3天。“情况还不错,大概200人达成初步意向。”看着人头攒动的招聘会,李文浩显得比较满意。在当天招聘的680个岗位中,光普工的需求量就超过400个。李文浩告诉记者,今年企业的二期产业园即将投产,再加上子公司的新项目,对用工的需求还将持续走高。
事实上,春节一过就迎来了招工的旺季。当天的招聘会也不例外,虽然9点才正式开场。但是刚到8点半,门口已经有三三两两的求职者,心急的企业甚至直接扛着招聘海报进了场。“计划检包工和普工各招50人,今天能招到四成就算胜利。”一家乳胶企业的人事经理告诉记者,因为招工难,企业已经放宽了限制,甚至将“工作时间适合接送孩子”都写在招工海报上。他感叹说,如今是员工挑公司,而不是公司挑员工。除了招聘会,公司还与人力资源公司联系,尽力拓展招工渠道。
在场内转了一圈,杨桓更加为中小型企业担心:“都在一个场内招聘,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规模大、管理规范、待遇好的企业会像抽水机一样,把其他企业的在岗人员‘抽光’。”杨桓分析说:虽然大型企业用工量大,但实际上中小企业更缺工。而缺工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损失也更加严重。
在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已经显示出对户籍人口流出总量过大的关注。据统计:2010-2015年,不包括升学、参军等其他人员,全市农业转移人口外出务工人口年均流出总量在63.8万人。而且,流出还有加剧的趋势,2014年、2015年,全市跨省流动人员分别达到78.4万、76.4万,占当年户籍人口总量分别为24.1%、23.2%。而2010-2015年,全市外来流进人口年均只有17.09万人,其中市区年均流进人口11.9万人,占将近七成。
工资增加 待遇提高 仍然留不住迁徙的脚步
据统计,当天招聘会上,全市近百家企业带来了1200多个岗位信息。其中,动辄数十乃至上百人的招聘一线普工,在场内并不罕见。工资待遇方面,绝大部分的普工试用期在2000元左右,转正后则在3000元以上。采访中,用工方不约而同地表示:今年的工资待遇比前两年相比,至少增加了20%。但即便如此,吸引力仍然有限。“只要肯加班,每月收入能有四五千块钱,在蚌埠还是可以的。”招聘会上,和鼎轮胎科技有限公司人事经理苏杨也坦言,尽管在蚌埠看起来“可以”的收入,跟长三角同样工作相比,仍然少1000元左右。
“如今挣钱的门路多了。要是会门手艺,一个月五六千块钱不算啥。”采访中,一位求职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以前干装修,给人贴瓷砖。每天接近200元的进账,旺季都忙不过来。要不是如今年纪大了,腰也不好,肯定也不会考虑到工厂:“受人管,工资也不高,就图个省心。”
记者在采访时还发现,招聘会上很少见到年轻的面孔。“基本都在40岁上下,20到30岁的基本断档。”一位人事经理也验证了记者的感受。他介绍说,最近一两年,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少见了。“大城市机会多,生活也更多姿多彩,虽然有高房价的门槛,但还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务工人员尤其是85后、90后的务工人员。”他说。
年龄断层的出现,令企业在担忧之外也使出了更多解数,比如安排大客车到梅桥、马城等务工人员集中的乡镇免费接工人回厂,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第一代农民工还有对土地的眷恋,年轻一代早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故土的概念很淡了。而且现在在家开网店也能挣钱,还有多少人愿意吃辛苦饭呢?”这位人事经理在一番分析后得出了结论:蚌埠这座城市对年轻务工人员的吸引力有限。
隐形浪费 工作经验不加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大块头项目落户我市,对用工的需求持续上升。为此,我市今年不光在春节前后组织了40多场“孔雀计划”招聘会,还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门口摆起宣传台,宣传我市经济发展,对求职者进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几年前,我市还赴汉中等地招聘,又建设了外来务工者之家,努力留住农民工迁徙的步伐。“蚌埠已经从过去的劳务输出型城市转变为劳务输入型城市。”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然而,一边是政府的求贤若渴,一边却是隐形的浪费。务工人员在外积累的经验,学到的先进理念,回到家乡后却并没有在用工方获得充分重视。记者就招聘中对工作经验是否有要求的问题随机采访了数家企业。对此,招聘方几乎都给出否定的回答。“见过世面的心思也活,反而干不长。”当记者追问如果务工人员在外打工,掌握了先进理念能否成为加薪因素时,一家不锈钢制造企业的人事专员直接回答说,最理想的工人就是“听安排、不多事”。
采访中,不止一位求职者向记者表示,找工作最关注的不光是收入,还有将来的发展。然而,在企业的招聘海报上,却很少能看到有关晋升的明确说明。“干得好了自然升职。”面对询问,企业大多回答的很含糊。家住燕山乡的葛建军今年34岁,十几年的打工经历中,开过铲车、叉车,算是熟练的技术工。“希望工作一要有保障,二要有发展空间,能学到技术。人往高处走,谁想一辈子打工呢?”葛建军说,自己换过几次工作,或多或少都与用工方的管理有关系。“怎么才叫干的好了?要多好?多久能升职?根据我的经验,要是事先没有明确说明,进了厂就成了糊涂账,很难兑现。”
“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面对招工难的问题,杨桓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企业将职工视为机械一般的存在,而不是有思想、能创新的个体。尤其是一些企业管理靠的是人,而非制度。在收入比发达省份低的先天不足下,管理方面的缺陷自然会加速工人的流失。
从顶层设计到基础设施留住农民工并不简单
如今,农民工从单纯的劳动力付出者,已经转变成了流动的财富。留住农民工迁徙的脚步,不仅意味着更加活力充沛的生产线,也是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改善空心村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能提前了解企业的需要,以全市为单位制定全年的招聘计划,可能更利于整体统筹。尤其2月到4月是跳槽的高峰期,也是招聘的黄金季节。”中科电力人力资源部经理杜玉兰认为,把握好时机有的放矢,自然事半功倍。“不光要招人,更要靠制度留人、感情留人。”在杨桓看来,招聘只是开始,而留人的关键,就是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晋升机制。“从稳定的工作开始,逐渐发展为新市民,而不是来去匆匆的过客。”采访中,杨桓呼吁,除了继续加快发展的脚步,增强城市的综合吸引力,同时还要制定“有穿透力”的政策,真正将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留在这座城市。
事实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去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常委、人资环专委会副主任王婉茹在《关于推进我市农民工市民化工作的建议》中就提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棚户区改造、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保障,吸引新市民的落户。“随着户籍改革,农民工进入城市基本实现了零门槛。蚌埠必须扬长避短,才能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胜出。”在王婉茹看来,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发展前景,是吸引农民工最重要的砝码。具体来说,教育、医疗是加分项,而基本的住房保障则是基础:“通过顶层设计,最大程度发挥蚌埠的比较优势,才能留住更多农民工。”王婉茹说。(记者 靳瑾 实习生 刘冰瑞)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