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123

蚌埠劲吹“千重浪”

蚌埠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金色九月,正是橙黄橘绿时。
    淮河两岸,迎来了一年中收获的季节。
    喜看稻菽千重浪,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粮食。
    五载聚力前行,让这片富饶的土地悄然发生变化。
    农业转型发展: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达1125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10家,全市60%以上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完成确权,“一块田”的探索释放了农民的生产活力。
    农村蛹化蝶变:全市66个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27个美丽乡镇和118个省、市、县区级中心村建设次第展开。
    农民腰包渐鼓:“十二五”前四年,农民收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倍增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2元,增长10.9%,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 
    蚌埠,正精心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高度重视农业招商,舍得用农业资源嫁接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一二三产融合互动的现代大农业。
    五河县朱顶镇,秋实草业的10万亩苜蓿草场到了收获的时节。
    四年前普普通通的田地,如今通过流转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牧场的饲料地。草场旁,存栏奶牛4万头,日加工液态奶能力达600吨的现代牧业,拥有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让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只要2小时,产品远销国内外。
    现代牧业副总裁陈红波介绍说,10万亩苜蓿保证了蚌埠牧场的饲草需求,牧场项目还带动了周边近5000户农户的5万亩青贮种植,每年亩均增收150元以上。刚流转来的土地由于长期过量施肥板结,保水性差,几年来持续施用密闭系统处理过的沼液,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苜蓿也长得越来越好。
    秉持环保理念,蚌埠牧场建设了36.8万立方米的粪污处理沼气池设施。通过沼气发电系统,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将沼气、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
    用农业资源嫁接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大力发展“种养加”,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是现代农业的“蚌埠实践”。
    总投资26.67亿元的怀远县百万头美味猪现代养殖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五河县现代牧业二期低温奶生产线竣工投产;固镇县亿只肉鸡项目新增出栏肉鸡4000万只;总投资达2.3亿元的百万只肉羊项目预计10月份全部建成。
    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创立大园区,建立大市场,创建大品牌……
    我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科技创新等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市委书记周春雨多次强调,要推进农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链条化,克服粗放经营、小规模经营、产业链低端经营等问题,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固镇县仲兴乡的陈争上,大学毕业后与妻子一同留在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任教。“老人们都说做农民没出息,我不信这个邪,要当出个新农民的样儿。”2009年3月,眷恋土地、怀揣梦想的陈争上和徐宁回到老家,借了10万块钱,当上了“羊倌儿”。
    如今,陈争上的“羊倌儿”越当越好,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养殖户致富达300多户。陈争上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安徽省首届农村青年创业奖获得者、蚌埠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像陈争上夫妇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蚌埠还有很多。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打工返乡青年,他们把农民作为一种“新”的职业,具有高度稳定性。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且能充分地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淮畔新农民,就是不一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稳粮增收的“主力军”。
    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培训新型职业化农民732人,推荐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先进典型人物10人。同时,开展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包村联户服务、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今年新增市级示范社36个,示范家庭农场39个。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敢为人先。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
    作为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农村关系中最敏感的一环。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在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68岁的邵志敏指着不远处自家19亩金色麦田说:“以前我家的承包地一共有零零碎碎的9块,前年我们村里各家协商后抓阄儿,现在每家都换成了一块地。”
    以人为本,敢为人先!这是农村综合改革的蚌埠精神!
    2014年9月,由邵志敏、邵东洋等几个农户牵头,殷尚村东邵组的35户村民自发开展了换地并田尝试,通过农户协商、互换并块、抓阄儿分田,并预留好了沟渠路等公共用地。最终,东邵组村民以签字摁手印的方式,将过去一家几处的小田块合并成大田块,实现了一户一块大田。
    “一块田好种好收好管理。以前的小块地大机械用不上,土地纠纷多,流转起来也不方便。”邵志敏说。
    从零碎化到“一块田”,看似土地本身的转变,实际上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农民,是农业综合改革的大胆尝试。
    去年6月,蚌埠市制定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用制度化鼓励农户突破创新,在自愿的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实现“一块田”承包经营,解决承包地分散、细碎化问题。明确对实施“一块田”合并土地100亩以上的村,按照互换并地面积每亩1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
    目前,全市共有12个村民小组实行“一块田”经营,地块由原来的3967块并成908块。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市55个乡镇各选择一个村试点,并逐步推开。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户互换并地实现“一块田”承包经营面积已达1.85万亩,是2015年底3814亩的4.85倍。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不仅于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已发证农户占申请农户的81.3%;完成信息入库的农户占66.33%;完成资料归档的农户占50.22%,其中首批试点的怀远县各项基础工作全面完成。
    农村要发展,产权需明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首批试点的8个村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同时,按照“三级联动、一体建设、分级交易、统一规范”的要求,全面启动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城市化如何推进?市民从哪里来?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本着以人为本、保障权益、产城融合、就业支撑、城乡统筹、共享发展的思路,紧紧抓住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这三个关键环节,我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及其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服务功能,着力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真正融入城市。
    与此同时,把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植入“村改居”工作,作为集体资产处置主要方式,全市计划开展“村改居”工作的90个村将全面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农业增效,农民方能增收。在农业改革的步伐中,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容忽视。我市还积极引导农民通过租赁、转让、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我市流转土地210万亩,其中20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已达90万亩。
    把美丽乡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咬定目标不放松,突出重点抓推进,从“以点带面”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努力打造好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小桥流水人家,广场花坛农家……这里是江南水乡?
    不!这里是皖北平原。
    走进禹会区长青乡宗洼村,漫山鲜花映入眼帘。道路两边是层次鲜明、色彩绚丽的石榴树、柿子树、银杏树;房前屋后是青葱可爱、特色鲜明的小果园、小菜园。放眼望去,白墙红瓦在一片郁郁葱葱中相互映衬,鲜花围绕下,如织的游人正在农家乐中赏花观景、拍照留念……
    “这里几年前还是‘灰头土脸’的传统农村模样。”宗洼村党支部书记李德亿说。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宗洼村结合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禹王农业等资源,发展了现代采摘农业、现代花卉种植和农家休闲娱乐,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观光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几万人到这里踏山观景。
    出于对规划的认同,村民们在垃圾清理、修整围墙、拆除旱厕、村庄绿化等过程中积极参与,村庄面貌和村民精神面貌全都焕然一新。
    宗洼村的发展,是全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一个缩影。
    走进如今的蚌埠乡村,不仅随处能看到小桥流水、花团锦簇的景象,还能发现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广场、民居,走近一些,便是景色如画的池塘园圃。皖北平原,亦能秀美如斯!
    自2012年10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我市围绕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等六大工程,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宜建则建、宜改则改,推出了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群众认同的美丽乡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淮河两岸。
    如今,随着66个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27个美丽乡镇和118个省、市、县区级中心村建设次第展开,蚌埠在35.62亿元资金注入下,已经成功地重塑了一个又一个新型乡村形象,探索出一条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具有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让农村容颜尽改,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强,让淮河两岸悄悄崛起一股来自乡村的力量。
    建设美丽乡村,蚌埠倾力而为。
    从规划到整治,从打造到维护,蚌埠美丽乡村的建设,从来都不是毕其功于一役。
    “长期保持乡村美丽、村民富裕,彻底改变乡村面貌、转变村民思想,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真正成效。”市委政研室、市美丽乡村办主任荀异然说。
    如今,我市在推进美丽乡村过程中,更加注重机制办法的健全和完善,努力将乡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怀远县唐集镇李圩村,曾经垃圾满地,尘土飘扬。如今却是树木林立、道路整洁,一片美景。“美丽乡村,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李圩村党支部书记石荣芹说。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李圩村制订了村规民约,将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管理、绿化美化、筹资经费等制度化,并签订协议书,将责任承包到人。经费则采取“镇补助+村补贴+村民适当出资”的方式,保证了每年8000元的村庄管护费用。
    近年来,我市紧盯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权属清晰、分级管理”和“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落实各级管护责任,通过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社会资助相结合等办法,筹集中心村公共设施管护和卫生保洁经费,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全市乡镇和中心村已启动住户保洁费收取,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划分管护责任区明确村民保洁义务……一系列举措,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自己动手共建共管美丽家园。
    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着力突出产业特色、培育新型主体、发展休闲农业。全市8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68家,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有51个、农业企业18家。2015年,村均集体收入13.39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9元。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聚焦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确保扶贫攻坚任务百分之百地落到实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
    固镇县新马桥镇胡洼村,60多岁的贫困户郭家响正在蔬菜大棚里耕作。“多亏党的政策好,我们一家人生活才有了盼头。”郭家响说,一年前,自己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大儿子残疾、儿媳患病,困难处境让全家忧心忡忡。
    就在他们一家亟须帮助的时候,村里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郭家响一家申请扶贫资金,建起了两个价值8000元的蔬菜大棚,并帮着他的大儿子申办了低保。不仅如此,村里还通过胡洼村外出人才与本地劳务输出平台,帮助郭家响把二儿子、三儿子分别介绍到浙江、蚌埠市区务工,让他们也有了稳定的收入,让郭家响一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今年,我市对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照村出列标准,制订了88个贫困村出列任务清单,并针对贫困户脱贫,因户因人制订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和社保兜底等“1+7”脱贫攻坚任务表。
    胡洼村就是对照具体的脱贫原因和脱贫基础,有针对性地为郭家响一家选择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和社会兜底扶贫等政策。
    清家底、清原因、清需求,“磨刀不误砍柴工”。近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上立足“精准”二字,首先在精准识别上下足了功夫。
    今年,全市成立了750个核查小组,逐村逐户开展建档立卡精准核查工作,力求把扶贫对象搞准确、把致贫原因搞明白、把脱贫需求搞实在,通过核查识别,新增贫困户518户、2873人,清退722户、2671人,更正14347户贫困户基础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归档整理,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专人保管、集中存放,各村作战图全部上墙,贫困户实现一户一档。
    精准识别,更要精准施策。
    根据中央和省脱贫攻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印发了18个配套文件,包括脱贫攻坚实施意见以及产业、就业、教育、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易地扶贫搬迁、财政、金融等内容。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我市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九大专项行动。
    88个贫困村,每村建有1个村级光伏电站;具备条件的53个贫困村,实施特色种养项目69个;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本科学生每年予以5000元资助;发布用工信息4000多条;发放贫困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22笔;对790名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补贴63.2万元;贫困户危房改造完成1575户;全市111个村建立了村级大病救助基金,覆盖全部88个贫困村,已到位资金964.23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2400元提高到3180元,实现农村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807.4万元。
    实施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责任所系。
    民生连着民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还专门强化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扶贫工作,在原“包村包户”基础上,市、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市、县直单位联系帮扶贫困村,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全市建立了帮扶党员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对联系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领导干部实行单位党组织和村党组织“双重”管理,并在上半年培训各级扶贫干部3200余人次。
    一个个农业项目落户蚌埠,现代农业的发展风帆正劲。
    一项项农业农村发展实招不断涌现,农村综合改革蹄疾步稳。
    一个个村庄脱胎换骨,美丽乡村画卷缓缓铺陈。
    一户户贫困户从困境中突围,更有质感的幸福,让人们满怀期待……
    淮河两岸,沃野平畴,生机勃发,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策划:袁成文 孙恭智 侯超    撰稿:本报特别报道组(执笔:顾楷))


分享到:


  • 相关文章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