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123

蚌埠跑出“加速度”

蚌埠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策划:袁成文 孙恭智 侯超 撰稿:蚌埠新闻网特别报道组(执笔:李扬)

大河奔涌,风劲帆满。
九月的淮畔,秋意渐浓,山水旖旎,又是一年收获时。
在刚刚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中,蚌埠实现了新跨越:位居第30位,较2015年提升了29个位次;
在蚌埠硅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版图上,再添新亮点:“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批立项,将实现我国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零”的突破;
……
5年,连续20个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蚌埠人以不甘人后、创业争先的姿态,跑出了赶超跨越的“加速度”。
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开栏的话】
    中部崛起闯新路,砥砺奋进谋新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关键时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胜利召开。近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报告单。
本报今起推出专栏,全面展现五年来全市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的生动实践,深刻呈现全市人民积极探索具有蚌埠特色科学发展之路的壮美图景,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士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凝心聚力的正气,奋力开创蚌埠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用发展为蚌埠赢尊严,用发展为群众增福祉。GDP,不是评价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却是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不是干部主观追求的目标,却是地区发展水平的客观结果。
    落户蚌埠高新区不过三年,中科电力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飞就完成了他事业发展的一个飞跃。在8月底湖南长沙市举办的2016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中科电力捧回了“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两块金字招牌。
    2014年销售收入3个多亿、2015年25个多亿、今年已经实现24个多亿,有望突破40亿……回首这几年的发展,王小飞仍然为他当时落户蚌埠的选择而欣喜:“对企业来说,发展环境与发展战略一样重要。在蚌埠这样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可以说是来对了。”如今,老家在江苏南通的王小飞,不光把企业的总部放在了蚌埠,还把妻儿都接到这座淮河岸边的城市,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蚌埠人
“来对了”的,不仅仅有中科电力的王小飞。
    时间,对于蚌埠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蚌埠长期在安徽省的发展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有“合老大,蚌老二”之说。然而,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制约,改革开放后,蚌埠也经历了一段负重爬坡的时期。
    这样的“反差”,一度成为蚌埠人不可回避的“痛点”。
    “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当时间定格,回望我们蚌埠人刚刚共同走过的这五年,“赶超”、“跨越”、“冲刺”、“第一方阵”……这些充满向上力量的词汇,奠定了这一时期蚌埠发展的主基调。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在现有条件下做急需的事,在有限资源下做效益最大的事,多做具有含金量、体现工作量的实事。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积极探索具有蚌埠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重返全省第一方阵迈出坚实步伐,老工业基地实现了华丽“蝶变”。
    今年1-7月,省反馈7项指标中,6项指标总量和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5,继续保持和持续了“进五争三创一流”的态势。上半年GDP增长10%,连续20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在全省16个市中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长。
    这是多年积累的释放,也是无数汗水的结晶。
    今天的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其势已成、其时已至。
    “GDP,不是评价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却是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不是干部主观追求的目标,却是地区发展水平的客观结果。”市委书记周春雨在多个场合亮明观点,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担当精神,干字当头、一马当先、真抓实干。
    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努力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蚌埠,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正积极探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现实路径。
    用发展为蚌埠赢尊严,用发展为群众增福祉。
每每谈及这几年的发展,珠城老百姓在与外地人打交道时感觉面子有了、腰杆直了,党员干部做起事来心气高了、干劲足了……蚌埠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良好的干部作风,可以形成巨大发展合力,造就优良发展环境,实现宏伟发展目标。
    善弈者谋势。五年来,蚌埠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发展看指标,指标看项目,项目看工作,工作看作风,作风的根本是文化”的路线图,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项目支撑,一手抓作风保障,汇聚了行稳致远的蓬勃动力,拼搏出蹄疾步稳的发展成就。
    紧紧抓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这一重大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优先战略,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进,创新驱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自主创新成为蚌埠最响亮的品牌。
    “蚌埠工业发展经历了辉煌、衰落、负重爬坡等阶段,但工业一直是全市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长期与工业企业打交道,市经信委主任陈常林深有感触。
    政策向工业倾斜、力量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集聚。在蚌埠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突破”,成为一代又一代蚌埠人挥之不去的情怀、矢志不渝的追求。
     “谁能给昊业未来,我就愿意给谁打工。”这几年,女企业家方雯逐渐成为蚌埠企业界的明星人物。2013年,她彻底放手,出让100%股权,引进德国曼胡默尔公司,开启了跨国寻求开放合作的路子。
    新常态催生新思维,新要求展现新作为,新发展塑造新蚌埠。近年来,市委大力弘扬“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出台了《中共蚌埠市委关于弘扬先进思想文化、推动蚌埠加快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昊业滤清器股权转让案,让人为之振奋。这几年,类似于方雯这样敢于壮士断腕的例子,还有很多。从邢应寨出让控星源环保股权与中国环保战略合作,企业因此获得长远发展,到杜小根借船出海,安徽哈尔斯玻璃器皿有限公司成功搭上上市公司“航空母舰”……越来越多的蚌埠企业家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满足于做“一亩三分地”上的“土霸王”、“山大王”,蚌埠正展现更开放的姿态和更包容的胸怀。
    弯道超车,方能勇立潮头;转型升级,才有一片蓝海。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委书记周春雨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高举创新大旗,聚焦重点任务,加强创新供给,奋力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闯出新路、走在前列。市委副书记、市长白金明指出,要从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的高度,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下好创新“先手棋”。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五年来,蚌埠坚持以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聚焦创新引领、工业突破、产业转型,启动实施调转促“486”行动计划,三次产业结构由18.5:49.3:32.2调整为15.1:51.2:33.7,规上工业增加值由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3位,产业转型迈出了重大步伐。
    “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创新、开放,是蚌埠弯道超车的机遇与动力,既要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失速滑坡’,又要保持战略定力,摆脱‘速度情结’。”市发改委主任吴永彬认为,发展动力转换与速度转轨、结构转型是经济新常态的三大主要特点,其中发展动力转换是重中之重,决定着速度换挡和结构转型的进程与质量。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再次刷新了中国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实现了“超薄”到“极薄”的跨越。今年7月30日,MEMS代表产品高G值加速度传感器已经在6英寸MEMS工艺线流片成功,成为兵器工业集团214所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又一进展。
大富机电在FMM领域的新型混合工艺和研究成果,实现了量产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分辨率,为OLED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去年9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入选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我市以此为契机,围绕“打造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基地”的总目标,把基地建设作为我市推进“调转促”486行动计划的重要战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骨干企业加速集聚,产业链条日益完善,重大技术快速突破,基地建设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目前,硅基新材料成为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规模第二的产业。
    项目是零,发展就是零;项目水平有多高,经济发展水平就有多高。市委书记周春雨强调,要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以项目的连续性保障发展的连续性。
    总投资100亿元的1.5G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投资20亿元的MEMS和EMCCD产业化基地、一期投资30亿元的科翔电子产业园、投资20亿元中讯四方智慧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50亿元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投资30亿元的豪威科技电子白板、投资30亿元的纳米二氧化钛、投资20亿元的新知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开工……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生产趋稳、结构趋优、效益趋好的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个月居全省前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5个月居全省第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居全省第1。
    五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295.29亿元提高到768.07亿元,年均增长30.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7.43%,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同时,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更彰显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
    在引进曼胡默尔之后,方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支持“双创”上,她以“一站式服务+创业导师+持股孵化”模式为典型,打造“学校创业基地+众创智慧谷+科技创业产业园+江淮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全生态链的“WM众创智慧谷”蚌埠新模式,已然成为众多在蚌大学生心中的创业导师。
    像“WM众创智慧谷”这样的众创空间,在蚌埠数不胜数。今年5月,《中国“双创”服务产业生态圈图谱V1.0》在蚌埠电子商务产业园双创中心面世,这是中国第一张“双创”服务产业生态圈图谱,对“双创”产业生态圈做出了全面展现。
    随着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蚌埠的创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业创新的大潮,正在珠城涌动。

  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是驱动蚌埠加速跨越崛起的两个轮子。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必须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加强集聚辐射,进一步提升蚌埠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我们回首过往,时常唏嘘不已。
正是在2011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启动征迁拆违暨城市大建设工作,才为蚌埠现如今的赶超跨越发展创造了空间。
    历史,常常因毅然一跃辟出全新局面,也常常以深耕细作织就绚丽篇章。今年的汛期,年过六旬的李大妈没有再像往年那样犯愁。受益于政府持续推进的棚户区改造,一家人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楼房。“这几年,滨河西片区变化很大,很多低矮的棚户区变成了新楼房,种上树、栽了花,跟做梦似的……就盼着身体好能多住几年好房子!”
    李大妈的话代表着数十万征迁安置居民的共同心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五年来,蚌埠按照“引河入城、拥河发展、环湖集聚、显山露水”的城市发展思路,以一流的规划、一流的建设、一流的开发、一流的绿化,持续推进征迁建设,市区面积由601.5平方公里扩大到96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08.5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大城之梦”渐行渐近。
    2012年至今年上半年,市区累计完成城市大建设投资1016亿元,完成征迁2163万平方米、交付净地11.4万亩,合蚌客专、大庆路淮河桥、城市中环线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建成运营。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顺利获批,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20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3、皖北第1。《关于以“363”框架为引领推进城市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以“三环六轴三带”为核心的城市发展主轴……“顶层设计”的“大蚌埠”、“美蚌埠”呼之欲出,不仅平添了珠城人对家乡未来的浓浓期许,更为蚌埠未来城市发展明确了方向和担当。
    一处处塔吊林立的建设场景、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建筑,公园游园错落有致、宽阔的道路绿树簇拥……“咱们蚌埠越来越美了,尤其是这几年,变化特别快。”尽管回家探望的频率颇高,汪幼江仍难掩对家乡巨变的赞叹。
    汪幼江是蚌埠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曾多次参与蚌埠城市亮化规划工作。在他看来,家乡这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居住小区、城市道路,还是山水园林景观都有很大提升,用“一座老工业城市的美丽蝶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看得见的变化,共享着的成果,触摸到的未来,让人内心充满自豪和憧憬;大手笔的建设,大力度的征迁,行进的终点还是让蚌埠更宜居,百姓更幸福……
    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出“推动有机构、投入有保障、建设有主体、操作有依据、监督有平台、运行有机制”的棚户区改造“六有模式”得到了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批示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今年我市将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中率先实现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81000户居民已回迁安置,实现“安居梦”。
    “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蚌埠的城市建设已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市委书记周春雨认为,蚌埠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协调发展。
    如今,生活在蚌埠的大爷大妈、姑娘小伙发现,安居于此,乐居于此,已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提速增效,义乌国际商贸城、万达广场、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产业园等辐射集聚效益不断显现,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40.1%。
    龙子湖公园、张公山景区、淮河景观带的相继建成,让蚌埠这座山水之城成功入选全国百个宜居城市。随着绿满珠城行动的深入实施,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2.27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一座生态宜居之城的图景,正在蚌埠人民手中徐徐绘就。
 
    坚持重大设施向县域延伸、重大产业向县域布局、重大项目向县域倾斜,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几天,一条“我在皖北最美公路等你”的微信在朋友圈被热传。夏秋之交的蚌五路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绿的、红的、黄的、紫的,目之所及,都是高美的颜值。通过“三线三边”集中整治活动,五河县公路沿线的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
    在固镇县浍河景观带,秀丽的浍河两岸和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和谐相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座“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现代化滨河城市浮现在人们面前。
    怀远县今年共计划实施大建设项目56个,总投资80.2亿元。截至8月中旬,累计完成投资71.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9%,当前各建设项目正快速推进,一座“皖北最美县城”未来可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重大设施向县域延伸、重大产业向县域布局、重大项目向县域倾斜,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发展,成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怀远经开区自行车产业园的安徽英凯电子进出口有限公司内,检测线的工人正在细细检查着每一辆自行车,一个小细节都不放过。目前,首批13000辆自行车正运往马来西亚,成为产业园第一批出口的自行车。公司董事长孙开喜说,得益于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底落户蚌埠以来,企业很快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进入生产状态……目前,怀远经济开发区正在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自行车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9家,从自行车钢管、车架、车圈等,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整车制造产业链。
三县积极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并出台了多项措施促经济提速、提质、提效,使得一批企业得到发展,规模以上企业数增加,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撑起了“半壁江山”。
    县域工业经济风生水起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蚌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河现代牧业着眼于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五河县展开了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现代牧业安徽营销中心总经理郝长青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乳制品加工是和时间赛跑的过程,现代化加工厂建在规模化牧场里,把规模化牧场建在配套牧草场里,现代牧业在全球独创的“种养加零距离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完成了奶业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用创新的“新业态”应对转型升级的“新常态”。
    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是前提。“一块田”,正顺应了农业发展的这种要求。
   “一块田好种好收好管理。以前的小块地大机械用不上,土地纠纷多,流转起来也不方便。”记者见到固镇张凌村村民张碧云时,他正在占地10亩的桃树林里侍弄着从日本引进的新型桃树。这种桃子肉质硬,口感好,采摘下来后一个星期都不变软,经济效益也比传统桃树高好几倍。“今年预计能增收5万块钱,日子好过多了。”张碧云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五年的砥砺奋进,何尝不是为了这真实的、点滴的美好与幸福?
    实践告诉我们,推动蚌埠更好更快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解放思想中完善发展思路,在保持定力中加快发展步伐。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持续不断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就一定能够谱写蚌埠加速崛起、赶超跨越的新篇章。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让我们奋力前行;朝着“全面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宏伟目标,让我们全力出发!


分享到:


  • 相关文章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