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蚌埠翻译公司
123

淮畔涌动“创新潮”

蚌埠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今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合芜蚌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建设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蚌埠,再次站上了创新的新起点。

  自主创新,合肥、芜湖、蚌埠,安徽三大区域中心城市联袂探路。有了国家级示范区的政策,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同步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涌向淮畔明珠。汹涌的创新热潮在珠城沸腾,汇聚成创新发展的蚌埠实践。在八年的创新实践后,作为“合芜蚌”的重要一极,蚌埠已经成为全省加速崛起的主引擎。

  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市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手牌,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机制创新为动力、人才集聚为基础,以无形的手增强创新自觉,以创新的自觉启动调转促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培育出核心竞争力,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势能。

  关键词:磨剑

  安徽有个“合芜蚌”“蚌埠板块”日益凸显

  蚌埠的发展繁荣始终与“创新”紧密相连。计划经济时代,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蚌埠,曾书写出安徽工业多个“第一”的传奇;二马路市场、太平街市场创造的商贸业辉煌,不仅给蚌埠带来“小上海”的美誉,也造就了皖北商贸重镇。

  创新,始终是蚌埠这座城市最显著的精神特质;奋力向前的发展步伐,也从未停歇。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 宣告“合芜蚌”正式启动。不仅为蚌埠创新搭建了用武之地的大平台,更激起无数创新因子活力加速释放。八年来,蚌埠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此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合芜蚌”蚌埠板块“亮点”凸显,创新成果精彩纷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工作中,我市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发挥出鼓励支持创新鲜明导向作用。先后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蚌埠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蚌埠市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措施,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时,通过科技政策进百企等活动,让政策落地,营造出全社会关注创新、助力创新的浓厚氛围。

  我省出台“1+6+2”扶持政策后,我市积极与省级政策衔接,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仅在去年,就帮助企业争取和兑现省“1+6+2”创新资金支持6578.93万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

  助力科技腾飞,我市不断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贷款,累计为100多家企业办理质押贷款15.8亿元,受益企业数居全省首位。设立首期规模2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2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金、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30亿元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资金链不断完善。设立5亿元中小企业续贷转贷过桥资金,开展“税融通”业务,推进政银担合作试点,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昌盛电子、昊方机电等17家科技型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数量居全省第3位。

  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23.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600.8亿元,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长2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2.4%,较去年底提高5.2个百分点。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遥遥领先全省平均水平,“跑赢”了自主示范区的其他两极合肥和芜湖,真正成为增长的内动力和新势能。

  关键词:人才

  “第一资源”加速集聚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人才日益凸显出关键作用。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进程中,我市始终坚持树立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思想,加速创新人才的集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建设蚌埠市人才特区的意见》、《关于推进蚌埠市人才特区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形成了较为配套的政策体系。出台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集人力资源交流、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努力打造自主创新人才高地。

  蚌埠拥有12所高校,7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和43个省级科研中心,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大市。但是,资源并不等于发展动力,必须经过转化、推动。“蚌埠的博士中,有95%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眼皮下的人才,首先要用起来。”市委组织部部长胡朝荣告诉记者,我市不仅打破行政界限,对所有人才实行同样的优惠政策,还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负责人纳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我们以服务代管理,就是要形成尊重人才的价值取向,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胡朝荣说。

  依托蚌埠交通区位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与京沪线上各类院校、研发机构合作,着力打造京沪线上的人才集聚地。创建了合芜蚌(蚌埠)人才金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工作站等平台。打造“孔雀计划”人才品牌工程,举办安徽省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蚌埠(皖北)人才合作对接会等系列活动,走出一条具有蚌埠特色的集聚人才之路。市级党政领导主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以上率下,关心人才成长,促进人才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11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政策兑现,举办重大人才活动等,推动我市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近两年,我市的人才总量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已经达到34.7万。每万人拥有各类人才数达到913人,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带动科研水平、实力的大幅提升。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依托驻蚌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新建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研发平台。“宽带微波毫米波频谱分析仪”等三个项目连续三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蚌埠也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城市。

  关键词:引领

  激活发展新动能  打开发展新空间

  创新活力能否加速释放,研发能力能否持续增强,关键在企业。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将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将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全市90%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建在企业、80%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70%的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帮助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市委市政府不仅当好“指挥官”,还做好“参谋官”。围绕硅基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我市梳理出一批阻碍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组织攻关。去年和今年分别安排资金1470万元和1500万元,支持超薄压控式触摸屏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0.15mm极薄浮法电子玻璃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20个项目建设,扫清产业链上的技术“拦路虎”。

  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去年我市投入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高新企业所得税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资金2亿余元。“政策的导向作用下,企业的研发意愿明显提高,而且效果初步显现。”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介绍说,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4家。经国家统计局最终审核,去年我市企业科技研发投入17.2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9.6%;研发人员7556人/年,较前一年增长23%。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前三位。与此同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7.2亿元,约占全市GDP比重2.2%,是历史最高水平。

  有真金白银的激励,有真招实招的扶持,我市的科技创新在全省一马当先。今年上半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732件,同比增长94%。截至6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703件,位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59%。“有效发明专利是专利中含金量最高的,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科研创新水平的最直接体现,被寄予产业转型升级的厚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断集聚的创新资源,持续涌动的创新热潮,有力促进了蚌埠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先后建成投产中建材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基板、德豪LED倒装芯片、中科电力智能电力装备、金黄山大型印刷包装生产基地、大富光电OLED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蚌埠卷烟厂异地搬迁技改、华夏云谷云计算产业基地等154个项目开工建设。德豪光电、方兴科技、雪朗生物等企业产能快速释放,不断发展壮大。去年,我市硅基新材料产业列入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建设快马加鞭,豪威科技交互式电子白板、德力新型高分子聚合物膜材料等项目相继落户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速形成。

  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仍有出色成绩。GDP增速10%,居全省第一位;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0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居全省前5位,8项指标总量居全省前5位,经济总体好于全国、快于全省。从创新方面来看,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居全省第三,同比增长23.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600.8亿元,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长2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42.4%,较去年底提高5.2个百分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遥遥领先全省平均水平,“跑赢”了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其他两极合肥和芜湖,真正成为增长的内动力和新势能。

  如今,创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又一重大机遇,我市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市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将在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上持续发力,举全市之力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区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高新区达到60%;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件,高新区达50件。

  创新体现的是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珠城大地,创新大潮涌动。勤劳朴实、勇于争先的蚌埠人正满怀豪情,用创新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的征程中破浪前行,奋力书写城市发展更加绚烂的篇章。


分享到:


  • 相关文章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