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交出行率尚需“进一步”
蚌埠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都上胜利路了,一直往西就能到纬四路,非得从百货大楼绕一圈,耽误时间不说,还容易堵车。”今年24岁的刘兵住在柏庄春暖花开,每天从淮河文化广场下班回家,102路公交是他唯一选择,但绕路之远也让他忍不住吐槽:“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左右,硬是走了一条近6公里的线路。”
提高城市公交出行率,是治理交通拥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道理简单:坐公交车的人多了,那么开车的人就少了;车少了,交通就畅通了。然而采访中,相当一部分市民表示,并没有把公交作为出行首选。
“‘绕来绕去’是蚌埠一些公交车的普遍问题,不仅102路车这样,其他各条线路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现象。”刘兵说,很多市民不愿选择公交出行,主要原因就是市区公交车的“慢”和“绕”。
据了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规定:公交线路的非直线系数(公交线路长度与首末站之间空间直线距离之比)不应大于1.4,假如首末站空间距离为1公里,公交线路长度应在1.4公里以内,整个线网的平均非直线系数为1.15~1.2为宜。
但蚌埠中心城区现有的38条公交线路中,共有23条线路的非直线系数超过1.6,其中102路、105路和121路公交的非直线系数达2.4,116路的非直线系数也达到了2.3,这说明线路整体的绕行距离偏大,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也加剧了线路在主干路的重复。
“这么大一个小区,旁边连个公交车站都没有,坐车要走一二十分钟,然后再等车。”瀚林华府的住户姚女士抱怨说,滨湖新区住宅小区开始快速发展,但是配套的公交设施还没有跟上,每天上下班,耽误了不少时间。
不仅是滨湖新区,随着蚌埠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市城南新区、西南片区、高新园区、淮上区等地区新建小区居民也都迅速增加,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致使这些地区公交乘车便利度不够。
据了解,我市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76.9%,未达到规范推荐的90%指标。而在香港,公交出行比例高达90%,重要原因就是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离地铁站或公交站牌仅500米的范围内,人们出了公交站点很快能步行至商场、住宅乃至幼儿园、医院等目的地。
其实,蚌埠公交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以今年上半年为例,我市新开通张公山至喜迎门、张公山至中科电力公司和客运南站至小黄山停保场方向的3条公交线路,赢得市民点赞。还完成了滨湖新区公交首末站施工设计图,187个公交候车亭提升改造工程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只不过市民的出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对便捷度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市公交港湾站、公交专用道及专用信号建设相对滞后,公交优先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交集团正在加紧与交警支队沟通,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公交专用道建设方案,提高公交通行效率。同时,尽早开工建设滨湖新区公交首末站、体育场公交枢纽站、蚌医附院公交首末站,为下一步优化线网夯实场站基础;谋划开通“微循环”试点公交线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努力实现公交全天候全覆盖,提高市民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记者 张胜华)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