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之“伤”添了蚌埠之“堵”
蚌埠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施家洼附近小区密布,住了大量居民,而从航华路过来却不得不从延安路或者解放路绕路,加剧了后两条道路的拥堵。”今年46岁的沈富民是一位老司机,在他看来,蚌埠的路网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如果航华路能够跨京沪铁路与解放二路连接,就能给中心城区增加一条南北向通道,有效缓解解放路、延安路的交通压力。
“蚌埠城市空间发展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结构,以老城枢纽为核心的单中心放射状组织模式难以适应出行需求多走廊、网络化的发展态势,新老城交通界面成为堵点高发地段。”谈到蚌埠拥堵的原因,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总师办主任关于表示,道路拥堵一个重要原因是路网结构还不够合理。目前,解放路、朝阳路、胜利路既承担中心区外围快速通道的作用,又被迫承担中心城内部短距离出行交通压力,出现经常性堵点。而从发达地区城市路网构建历程来看,伴随着机动化高速增长与城市空间组团化拓展,道路网建设也应进入快速通道体系构建、分离长短交通需求的阶段。
此外,由于中心区北侧受淮河大堤影响,难以形成闭合交通疏解环,加之解放路、朝阳路受跨河交通影响,中心区与外围交通联系较为混乱。当前市区主要交通堵点解放路-凤阳路、解放路-治淮路、解放路桥南口、朝阳路-胜利路、朝阳路-东海大道、胜利路-延安路、涂山路-工农路、二院周边中多数都处在这一界面上。
“道路级配倒挂,未能形成以次干路、支路为主的交通疏解网,使得交通压力难以释放。”市交警支队交管科科长张巍认为,目前,中心城区路网体系呈现我国城市老城区路网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道路级配倒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在中心城区的级配比例为1:0.66:0.61左右,老城区为1:0.66:0.84左右,而合理的级配比例应为金字塔形结构(1:1.5:4)。次干路、支路网系统道路贯通性差、功能不清晰、路权划分不合理,导致主干路承担大量短距离出行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存量道路资源的整体效益,加之停车、运营等方面管理不到位,进一步降低了支路网的疏解功能。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蚌埠路网之“伤”远不止以上几点,受老城发展建设限制,老城区道路交口错位、断面不匹配问题较多,断头路、丁字路较多,也影响了路网循环效率,如主要堵点涂山路-工农路交口就因为四个方向的道路断面无一对应,造成该交口成为交通高峰期的经常性堵点。
因道路建设缺乏整体考虑,部分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及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淮河路与解放路丁字路口紧邻解放路立交匝道,多股车流交织,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并降低节点通行效率。
此外,在一些车道少、车流量大的道路上,道路附属设施如公共交通站台设置不合理,公交车辆停站、出站也会对主线交通造成干扰。(记者 张胜华)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